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1]。我国骨质疏松患病人数约9000万,且有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
[2]。
缺乏运动者骨密度下降速度比规律运动者快
[3]。体重过轻让骨骼失去足够压力刺激,弹性减弱,过重则增加负担,加上久坐,骨骼“变懒”、成骨活性降低。守住骨骼健康,要以“健康体重”为基,用“科学运动”注入活力,抵御骨质疏松。
先进行一个骨骼自测来初步了解一下自己骨骼的健康程度吧!
https://mp.weixin.qq.com/s/eL-mCGuzmq4qFMqEjN81_g
一.筑牢健康体重“基石”:形成骨骼“强支撑力”
知“健康体重”标准:避骨骼“两极风险”
健康体重不是单一数值,需结合身高、体脂率等综合判断。
1.体质指数过重(如BMI≥28kg/m²),髋部骨骼受力增加,加剧关节、脊柱负担,加速软骨磨损与骨密度下降;而体重过轻(如BMI≤18.5kg/m²)会减少骨骼所承受的压力,缺少力学刺激,导致骨细胞退化、骨量和骨密度下降;体重过轻还会影响雌激素等关键激素的正常分泌,影响钙吸收。
2.关注体脂率,建议成年女性维持20%-30%、男性10%-20%,可防体脂过低致雌/睾酮分泌不足,减少骨量流失风险。
学“日常管理”方法:稳骨骼“舒适承压”
1.保证骨骼所需钙、维生素D、蛋白等营养素,每日摄入300-500g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可增加腰椎、全髋关节和全身骨密度
[4];每日摄入100-150g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虾、豆制品)可促进骨胶原合成。
2.规律摄入水果和蔬菜可降低髋部骨折的风险,避免高糖、高油饮食导致体重骤增,同时拒绝过度节食(如每日热量摄入<1200kcal),防止体重快速下降引发骨量“断崖式流失”。
3.研究表明,碳酸饮料、茶和咖啡摄入增多会增加骨折风险
[5]。
4.骨质疏松症合并维生素D不足者,建议口服维生素D3补充;另需结合膳食等使钙元素达1.0-1.2g/d
[6],以减少跌倒骨折风险,不推荐常规间歇或单次超大剂量口服。
5.习惯稳重,拒极端体重波动:勿靠断食、剧烈运动、快速减重或暴食骤增,以防骨骼“反复适应”降成骨细胞活性。建议每周减0.5-1kg,渐进调整并长期维持,形成规律记忆。
二.注入科学运动“活力”:唤醒骨骼“成骨潜能”
选“友好运动”:骨骼有效“增壮”
1.我们可优先选择负重有氧如慢跑、爬楼梯等下肢运动可能刺激骨小梁增生。
抗阻训练对改善髋骨骨密度效果最佳
[7]。选择多关节复合动作,如深蹲(锻炼髋部、腿部骨骼)、坐姿划船(锻炼脊柱周围骨骼)、举哑铃推举(锻炼上肢与肩部骨骼)。抗阻训练结合蛋白摄入可改善老年人步态速度、肌肉力量以及人体成分。
2.柔韧平衡推荐静态拉伸、单腿站立
[8]。心身锻炼(太极拳、瑜伽和舞蹈)对改善股骨颈骨密度效果最佳,还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国传统健身方法有利于改善高骨质疏松风险。
避“运动雷区”:骨骼安全“获益”
1.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久坐人群突然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易因骨骼适应不足受伤,可从低强度起(如先快走10分钟,逐步加时提速);严重者(T值≤-2.5)需避免高强度运动,以防受力过大引发骨折。
2.特殊人群“个性化调整”:中老年、骨密度偏低者,应避免弯腰搬重物、剧烈跳跃等动作,可选太极、轻柔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同时运动时佩戴护具(如护腰、护膝),降低骨折风险;
3.坚持“规律运动”:运动对骨骼的益处需长期维持,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骨细胞活性会快速下降,固定运动时间(如每天晚饭后1小时),形成习惯,持续获得“活力刺激”。
参考文献
[1]Poduval M, Vishwanathan K. Defin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m Osteoporosis. Indian J Orthop[J]. 2023 Oct 31;57(Suppl 1):42-44.
[2]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 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4)[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4,17(6):533-548.
[3]Cui W, Li D, Jiang Y,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based on ACSM recommendation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individuals with osteopo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ront Physiol[J]. 2023 Jul 17;14:1181327.
[4]Cheng N, Josse AR. Dairy and Exercise for Bone Health: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Curr Osteoporos Rep[J]. 2024 Dec;22(6):502-514.
[5]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国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非药物干预防治指南(2025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2025,45(14):903-909.
[6]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41(5):355-364.
[7]Zhao R, Zhao M, Xu Z. The effects of differing resistance training mode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meta-analysis[J]. Osteoporos Int. 2015 May;26(5):1605-18.
[8]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等. 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5,44(5):341-357.
组拟稿:霍媛媛
核 稿:张 盼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