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职业病危害申报表是一种防治职业病危害的管理工具,所以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准确的使用相关法律和术语,避免产生歧义。参照本文以下内容可以校准企业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填写的规范性:

5、各部门或项目部存在职业病危害源或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一般在24小时内上报公司职业病防治办公室,若险情或事故重大的应在1小时内上报部门领导和公司职业病防治办公室。
6、公司应当向所在地区职业健康监管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7、公司申报后,因采用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8、施工工艺发生变更或新产品投产,各部门应及时向本公司职业病防治办公室申报其工艺流程和技术,并提供使用相关原材料及化学成分。
9、发生危害源泄露或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各部门必须在最段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职业病防治办公室汇报情况。说明事情发生的经过,造成事故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10、公司应当按要求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以备上级部门监督管理。
1、申报类别:是指第一次申报还是变更申报。如是变更申报,需要填写[变更原因]。
2、变更原因: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第八条的内容简要填写。
5、法定代表人:指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填写单位负责人。
6、企业规模: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2011)75号)的要求,填写大、中、小、微。
7、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02)填报。
8、注册类型:按工商局注册的类型,填写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
9、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数等:需要填写数字的栏目,数据统计范围为截至目前。
10、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接触人数按粉尘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类、放射性物质类、其他五类分别填写。此栏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网上申报可以不填。如仅纸质申报,应分类填写。
11、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指目前接触各种职业危害的人数。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网上申报不填。如仅纸质申报,应填写。
1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按作业场所分别填报,【危害因素]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填写,【接触人数](可重复)指实际接触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
13、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不重复)指该作业场所实际接触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由于一个人可能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不能按职业病危害因素简单相加,为方便起见,可采用工作场所内在岗职工人数减去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的简单计算方式填报。
填写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就是重要的一环。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职业病危害申报表是一种防治职业病危害的管理工具,所以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准确的使用相关法律和术语,避免产生歧义。同时,也需要确保填写的信息与事实相符,以便主管部门能够更好地评估危害程度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确保表格填写的信息完整,不漏项。填写的每一项信息都需要详细、准确、完整地进行描述。在填写工人的基本信息时,应填入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龄、工作岗位等详细信息。在填写职业病检测信息时,应留下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信息,这有利于更好地为危害评估提供参考。
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确保提供的材料是真实有效的。主管部门很容易发现案件中的虚假因素,如果发现申报表中有虚假陈述的情况,将被视为欺骗行为,严厉处理。因此,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尽可能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确保申报表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职业病危害申报表的填写需要及时进行。一旦工人出现职业病,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在第一时间填写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及时上报对于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防控职业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填写申报表时,需要使用符合规定的陈述方法。语言应当简洁明了,简单明了的表述会更有利于主管部门评估危害的程度,更容易被认可。此外,还应当尽可能地用数字或图片等方式来表达信息,便于较为直观地展现事实。
总之,在填写职业病危害申报表时,需要认真、严谨、细致地操作,确保每一项和每一个表格都符合相关规定。